手机版 来处不易网
享受 从《逍遥游》《齐物论》到《天下》篇,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。
修心者要做到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(《论语·颜渊》)。圣人正确认识经验世界,悉知天地的奥秘,就能以智慧穷究万物的一切变化,因此,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是道,也即真理。
可见,开显还是约束令孔孟与荀子在德行修为方法上彻底分道扬镳了。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可见,归根结底,孟子是君主统治的维护者。仁义礼智信的要义可以延伸到诗歌和音乐,以诗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,以乐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。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当然,不独圣人,这也是平常人提升德行的必由之路,只不过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。
安之者,是安天下之本也。总之,荀子的法哲学似儒家非儒家,似道家非道家,似法家非法家,也许这就是其精髓和独特的魅力。时至今日,对于实现人的生活化与艺术化合一化生存,成就人的表里如一、内外一致、知行合一等具有非常大的启迪意义,对于最终达成群居和一、正理平治的社会理想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乐作为天人相通的媒介,又是通过古老的象思维来实现的。作为乐谱的《乐》丢失,故《诗》成了唱词而流传于世。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、参于天地矣。所以故必将有师法之化、礼义之道,然后出于辞让,合于文理,而归于治。
荀言性恶,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:立言虽殊,其教人以善则一也。(《礼记·乐记》)二者殊途同归,所以知乐则几于礼矣。
其二,从乐器之形的角度来看,乐器之形本于自然。[5] 胡适: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8年,第239页。对人性的追究也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重要论题。于是,荀子提出了见善,修然必以自存也。
参阅胡适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8年,第238页。礼之教化也微,其止邪也于未形,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。另一方面,荀子兼顾乐作为疏导人情的内在方式与仪规——乐合同的功能,以春风化雨的柔性方式,将乐上溯到天(自然),实现对个体的熏陶与改造,所谓穷本极变。而乐教经由音乐这一打动人心的方式,能屏蔽邪污之气,唤起人之善心,起到声乐之入人也深,其化人也速(《荀子·乐论》)之穷本极变的独特养德化性之效果。
若将积渐与专一结合起来,伏术为学,专心一志,思索孰察,加日县久,积善而不息,则通于神明,参于天地矣。(《礼记·乐记》)也是陆九渊所言之瑟所以养吾之德性,艺即是道,道即是艺[14]。
二、著诚去伪,礼之经也——人性与教化 从思维逻辑角度观之,荀子礼乐合一的教化观是从对人性的探讨开始的。从乐教化的角度观之,荀子将乐教与治道打通,充分发挥乐的三和之用,以达成美善相乐的目标。
按照孔子的说法,夏代的治国之道是尊命,事鬼敬神而远之(《礼记·表记》)商代的治国之道是尊神,率民以事神,先鬼而后礼(同上),周代的治国之道是尊礼尚施,事鬼敬神而远之(同上)。《乐记》中有乐以应天乐者天地之和也,其斯之谓与。正如宋儒陆九渊所言然理不解自明,须是隆师亲友。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便是这种致思方式运用后得出的思想成果。(同上)在这里,荀子又将情、智、礼、师四者的关系进行了思想爬梳与理论安排,进一步提出礼法规定如果与内心之情相顺遂,师法教化与理智相合宜,就可达致圣人境界。儒家之于礼乐教化,往往将其置诸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认知。
若从教化角度言之,与孟子相比较,荀子是一现实主义的教育家,而孟子是一理想主义的教育家。乐从社会功能来说,又可补礼之不及,移风易俗。
(《荀子·劝学》)他提出的补救措施便是学莫便乎近其人(同上)。[11]在其专论礼的篇章《礼论》引《诗》就有三次之多。
礼之教化主要凸显教化尚人为的一面。要知道,诗亦是乐,诗乐不分。
[12]在礼乐教化的社会中,乐与礼有内外之别:乐自中出,礼自外作。胡适也曾指出荀子书中说这‘积字最多。夫师,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。自孔子而下,礼乐也成为儒家教化的核心。
礼乐教化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偏向和流弊。礼为人类生存之秩序,似专属于人,但礼义之统的制定出于圣人,某种意义上也要上合于天、通于天。
化性起伪之化,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师法之化。其一,声乐之象的角度来看,各种乐器之声音都与自然有相通之处,有自然之秉性。
只有将师法、礼义与积渐结合起来,才能起到移情化性的教化作用。穷本极变 引言 教化与教育二者仅有一字之差,但确有殊异。
故有所谓治世之音、亡国之音、乱国之音,故可以审乐以知政。(同上)礼与乐,一为外在仪式显现,一为内在情感表达。陈来先生曾指出,只有超越乐曲、乐舞才能更深地把握礼乐文化的意义。具体言之,礼乐合一包括礼教化与乐教化两个大的方面,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,而是一体无隔、相辅相成的关系。
其目标更加宏大,以期达到移风易俗、稳定社会秩序之目的。从个人的德性养成角度先王立乐之方来看,此正是乐者,所以象德也。
物与欲之间的矛盾并非可调和,充分发挥礼义分的功能,完全可以使二者相持而长。其三,从声乐之质的角度来看,乐本乎自然,亦合乎人情之自然,唱和有应,善恶相象,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。
在荀子看来,人性恶,人情甚不美,其欲望固然可以礼框定规范,但实为途径之一。由此观之,不仅是乐,礼亦是天人相通之媒介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野鸭胫短,也是自足的。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